【摘 要】 由于特殊的山区地形地貌条件和气候特征,山洪灾害防治历来是泾县防汛工作重中之重。通过开展山洪灾害调查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实现山洪灾害防御及时准确预报预警、安全转移撤离,为最大限度减轻因台风、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 防洪工程;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实践
1、泾县山洪影响特征概述
泾县历来是洪涝灾害频发、“十年九灾”的山区县。近年来泾县山洪影响特征情况见下表(表1)。
表1 泾县山洪影响特征统计表
年份
|
面雨量
(mm)
|
点雨量
(mm)
|
人口受灾
(万人)
|
人口转移
(万人)
|
倒塌/受损房屋
|
堤防决口(处)
|
堤防受损
(km)
|
塘坝冲毁
(处
|
经济
损失
(亿元)
|
20070710
|
160(12hr)
|
241
|
3.3
|
1.6
|
120/967
|
45
|
32
|
40
|
1.8
|
20090808
|
178(12hr)
|
270
|
7.3
|
0.5
|
161/512
|
50
|
35
|
80
|
1.83
|
20110718
|
164(12hr)
|
232
|
2.1
|
0.16
|
128/689
|
67
|
31
|
164
|
1.0
|
20120807
|
174(24hr)
|
291
|
21
|
1.1
|
450/2320
|
32
|
12.5
|
269
|
4.52
|
2016年6月28~7月5日,泾县先后遭受3次长历时罕见大暴雨袭击,全县各乡镇降水量普遍超过550毫米,其中球桂、靠山点最大降雨量分别达到992.1和774.9毫米。据初步核查统计:共损坏堤防136处34.15千米,冲毁塘坝187座,冲毁引泉工程46处,灌排渠道淤积冲毁89.4km,倒塌房屋369间。全县受灾人口9.52万人,紧急转移人口617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4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3.24亿元。
2、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2.1全面普查,知晓防御重点
按照《安徽省山洪灾害普查工作大纲》,在1:5万地形图上,离河沟较近分乡镇、村进行粗查,结合县防办历年防汛原始记录,如:1983年、1989年、1996年、1999年及近期2007年、2009年(莫拉克)、2011年、2012年(海葵)强降雨,将发生山洪灾害时威胁到沿河村、组或学校、企业,须提前转移的调查点确定为调查重点防范区域。经初步调查,全县40条中小流域,52个受山洪威胁不同程度遭受山洪灾害的行政村,76个受灾频繁的自然村列入重点调查对象。为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可靠,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用于仪器设备采购和补充乡镇、村山洪普查必备的工具和用品;县国土部门提供1/万大比例尺的户籍并具有地形地貌和建筑物位置的基础详图,为顺利实施泾县山洪灾害普查提供保障和基础数据支撑。
2.2重点详查,掌握致灾成因
基于普查成果,梳理重点对象详查,本文以查济古民居集中区为例。查济是始建于隋朝、现存260多处元明清古建筑的古村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单位,旅游业现已成为查济主导产业,古民居集中区共14个村民组、1条街道和1个旅游公司,962户2825人,综合经济收入逾千万元。该村落位于暴雨集中区之一,山洪影响频繁,区内主要受浒溪河(集水面积4.44km2,河道比降11.2%),岑溪河两条河流影响。此次山洪灾害调查对两条河流均进行了详细的勘测,在浒溪河测量10处断面、岑溪河3处,共施测49个纵断面,以及桥梁、堰坝等共21个水工建筑物节点,对整个古民居集中区进行淹没调查,受山洪影响居民113户共389人,测区分布如图1所示。
经实地勘测、调查走访,发生山洪灾害主要原因:浒溪河在査济古民居集中区河道呈“S”型走向,弯道较多,古村落桥梁多,部分河段桥梁、堰坝阻水严重,每遇山洪水面被顶托,两岸居民受灾。据调查1960年6月10日持续数日大到暴雨,上游5处山体滑坡,树枝、柴根、泥石顺洪水而下,涌入许溪河,沿河受桥涵堰坝影响,河道迅速阻塞,河水猛涨,漫岸过堤进村,70多户进水受灾,居民家中最大淹没水深达1.43米,为历史最大洪水。2011年7月18日受强降雨影响整个查济村再度受遭受洪灾(洪水位比1960年最高洪水位低0.5米),近50户居民再次受淹,倒塌房屋16间。
2.3精细评价,明白现状标准
根据调查的洪痕比降、各处房屋高程,经过折算,确定致灾水位112m,致灾流量40m3/s,相应的洪水频率约为5~10年一遇(表2)。
表2 浒溪河流域不同重现期设计流量、水位成果表
重现期
|
100年
|
50年
|
20年
|
10年
|
5年
|
水位
|
114
|
113.78
|
113.21
|
112.67
|
111.97
|
流量
|
121
|
102
|
75.2
|
57.3
|
38.2
|
基于水位人口关系和设计洪水计算成果,以及危险区等级划分标准,各频率洪水淹没高程下累计人口成果(表3)。
表3 各频率洪水淹没高程下累计人口成果
危险区等级
|
重现期(年)
|
高程(m)
|
人口(人)
|
极高危险区
|
≤5
|
112
|
38
|
高危险区
|
5-20
|
112.00-113.21
|
216
|
危险区
|
20-50
|
113.21-113.78
|
292
|
其他
|
>50
|
>113.78
|
389
|
根据浒溪河流域的汇流时间和山洪调查成果,确定査济古民居集中区的预警时段为1小时,致灾净雨阈值雨量为40mm,预警水位112m,流量40m3/s。其调查评价分析成果及洪水风险图已纳入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截止目前,全县76处(山洪影响4203户,共19943人)洪灾调查已全部完成,其中20个重点灾害点已完成成果评价,通过影响评价分析已实现以村为单元划定不同频率危险区等级,科学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供基础支撑。
3、山洪灾害防防御非工程措施能力建设
泾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包括暴雨洪水监测预警系统和人工应急响应预案两大部分,两者是紧密关联、互依互补。暴雨洪水监测预警系统建有雨水情监测子系统、视频采集监测子系统、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子系统(含网络与GIS系统)、数据库子系统、山洪预警系统软件、信息互联互通等部分组成。在县水务局设立山洪灾害防治信息中心,县内各雨量和水位站点的数据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及时将数据传送到信息中心,信息中心通过山洪预警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按照相关标准,对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区域及时发布预警信号。自2011年以来,通过山洪非工程措施、县乡视频及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共完成6处自动监测雨量站、96处简易雨量站、4座自动监测水位站、26处自动监测水位雨量站、4处图像监测站、12处视频监视站、102处无线预警广播系统、31处人工水位站和213套人工预警设备以及11个乡镇的防汛视频会商、县级预警中心机房等设备设施。与此同时,在全县实施防御山洪灾害网格化管理制度:一是构建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为节点的防御山洪灾害“一级网格”,明确防指各成员单位的责任范围和工作职责。二是构建各部门和各乡镇为节点的防御山洪灾害 “二级网格”,明确各级人员的监管职责。三是构建以各乡镇行政村、村民组为主体的防御山洪灾害“三级网格”,明确每个主体责任。全县29个防指成员单位、11个乡镇、74处调查点均编制了防御山洪灾害网格化管理防治预案,在全县构成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无缝隙的防御山洪灾害立体监控体系。
通过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能够在降雨发生时,实时收集全县主要监测点雨水情、工情等信息,以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为主,并辅以人工测报,达到宏观掌握全县雨水情变化,重点区域重点监控,为山洪灾害预警预报提供决策依据。开展以完善防御预案、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宣传防御知识,实现了“视频到乡镇,声音到村组”,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进一步提升了群众防灾避灾减灾综合能力。
4、成效
泾县实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构建了监测预警体系和群测群防体系,增强了防御山洪灾害的主动性和科学性。项目建设以来,共发布预警信息4660多条,与省水文局、县气象局等部门联动协作,启动预警广播发布气象信息、山洪预警5800多次,紧急转移人口1.68万人次。为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和群众财产损失发挥了巨大作用。
非工程措施系统建成后,全县6座小(1)型水库和20座重点小(2)型水库(共26座水库)以及4处图像监测站、4处视频监视站的水位、图像、视频监控已实现自动测报,极大提升了水库等工程的安全监测和预警能力水平。通过县乡视频系统项目建设全县11个乡镇防汛视频会商系统、8处重点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站点投入运行,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系统的非工程措施服务领域,实现省、市、县、乡四级级联,在第一时间开展汛情会商、掌握汛情和灾情,指导全县各乡镇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调查,全面查清了全县受山洪影响的自然村落、街道等单位受洪水威胁人员分布情况和可能遭受损失的总体规模。依据历史最高洪水位和不同频率降雨条件下洪水淹没范围,确定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域。以村组为单元划定不同频率危险区的等级,实现山洪灾害防御及时准确预报预警、安全转移撤离,最大限度减轻因台风、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程度,为各级领导科学调度提供依据,也为全社会依法防洪提供有力支撑。
5、结语
山洪灾害防治在组织上和技术上涉及到多个部门和专业,是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通过山洪灾害调查实践,进一步完善了县域山洪灾害防御系统预警指标的准确性,使县防指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向各乡镇、村发布危险区预警信息,为防御山洪灾害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为减灾避灾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科学详细地制定好以村、组、户为单元的山洪灾害各项防御预案,落实各级各类责任人、提前做好“防、避、抢、救”各项应急措施,加大各项措施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根本上提高群众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胡余忠等,安徽省黄山市呈坎示范点山洪灾害调查.[J].中国防汛抗旱,2014(3):8-10
[2]胡余忠,山洪灾害影响评价外业调查核心技术问答.[J].中国防汛抗旱,2015(2):26-33
[3]叶成林,杨玉喜.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中的五大关系.[J].中国防汛抗旱,2011,21(4):24-26
[4]杨玉喜,王适. 从防御目的谈山洪灾害普查的实施思路.[J].治淮,2014(9):8-9
作者简介 李理男 1979.6 河海大学 水利水电工程 本科 从事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兴修工作 泾县水利学会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水务局防办、农建办主任 工程师13805623737 E-mail:2762214712@qq.com